close
8/13 第三天
這天的朝霞很美麗,從遠在東方那地平線的一端到頭頂上方,天空顏色由火紅到靛藍層次變化,高空薄薄的雲帶為日光染得一抹粉紅,低層的雲朵,則只有底部透光,乘著風,緩緩地在這光的河流中移動,一切都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變化,只有遠近相接的黑色山列,一排綿延的鋸齒,靜靜地躺著。


        看到這樣的美景,會使人感覺交到好運的,而我們也的確很順利地在樹林中發現前人的路條,跟路條,順著路,一路沿稜順順地走到巴沙灣谷。這段路是開在樹林下,從高密的箭竹叢中稀疏處通過,在此會對社會團體的嚮導感到非常佩服,路條總是綁在那麼剛剛好的地方,引導後人前進方向,絕不浪費,只綁在關鍵的地方。從路條的完整性和路況看來,巴沙灣山應該每年都有人去吧?!畢竟奇萊大山這名號聽起來就很響亮。

        翻上了最後一個山頭,越過樹林,眼下就是那傳說中好的不可思議的巴沙灣谷,的確,這是個會令人眼睛一亮,不由得發出讚嘆的地方。出發前,看著地圖,始終覺得頗為詭異!兩山頭間的稜線似乎被什麼挖掉了一樣,留下一個寬緩的谷地,感覺怪怪的,但現在眼前,巴沙灣山長長的南稜上,充斥著白色的巨石和枯木,其中散落著零星深綠色的柏樹,似是這稜上曾發生過火災,而北面則是完整大片的樹林,目光往下移動,是一大片綠油油,為矮草覆蓋的巴沙灣谷,谷地中還有一S形蜿蜒的水道,就像枯水期的松蘿湖那般,看到這,再也不會想討論些什麼,只會大聲呼喊著,一路歡呼著跑下去,此時的感覺就像是發現了新大陸、桃花源一般的令人興奮!


        跟隨著不明顯的路跡獸徑一路往下,至少也得花十來分鐘,才能下到谷地中,再順著乾枯的水道往南走去,我們在谷地南邊左岸的一塊平地下背包休息,準備由此輕裝上巴沙灣山南稜沿稜上去。


南稜上散佈著不少大石頭,小泝對它們相當好奇,甚至已經鎖定了一顆,於是稍做休息後,便朝那顆石頭出發。印象中白石傳說對巴沙灣山的描述是頗為難搞,得花一段時間才上的去,但巴沙灣山就在眼前,應該是不需花多久時間才對啊!來到第一顆大石也沒多難走,小泝帥氣地抱石正面上,


其餘人則繞道從後面上去,這上頭果然是好風景,環顧一圈,頗為志得意滿。


轉身往後朝第二顆大石走去,也是顆很有特色的大石頭,直立的,有六、七米高,在這小泝也是東摸摸西摸摸了一陣子後,我們才朝山頂走去,一開始,只是些高大的懸鉤子、南國薊擋在前方,只要撥開,小心步伐,頂多挨個幾針,即可突破,但沒想到,突破之後,眼前竟是濃密的值被,這種濃密就像鑽行於芒草叢中一樣,但構成這濃密的綠色屏障不是芒草,是一堆有刺的高大草本植物和灌木!衝進去後,完全身陷其中,立體網狀結構,以前看台大的紀錄,看到這名詞時只是覺得頗為幽默好笑,但如今身陷於此,頓時感到這是多麼貼切的形容,舉手投足,四肢莫不受到極大的牽制,神經莫不受到無窮的刺激,痛啊!我們簡直是處於流刺網之中,真是後悔沒帶山刀上來…..經過幾番掙扎,我們終於擺脫了立體網狀結構,接近山頂附近,這兒有棵大樹,樹身焦黑,底部中間為大火所燒空,留下左右兩邊,像是用兩隻腳站立一樣地豎立著,繼續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。

山頂是石頭堆,還是有長樹啦,該說是山頂的東南面是裸岩峭壁,只有這塊小地方有很好的視野,不過緊鄰深淵,坐在上面心裡倒是有點怕怕的。


突然眼睛一亮,大叫:ㄟ!那是不是牡丹岩啊?!對面牡丹岩所處的山稜,兩山頭間突出個黑黑的小突起,就是她吧!?可惜雲霧已沿著河谷上升,馬上就要將其掩蓋,只得趕緊拿出相機拍下,一下子,雲霧就遮蓋了她的身影,而我們只能靠著這點印象去揣想她的容貌了。


三角點在後面一點,有新鋪的空照標誌,周圍有樹木遮蔽,所以視野較差,不過立在那是比較穩,立在峭壁旁,搞不好會給登山客給踹下山去了。


雖然在三角點所在處看到了路條,也有護背的紙牌,但回去時有沒看到像樣的路跡,大家都各走各的吧?!這時我們學乖了,走地圖路線的方向,從西稜的草坡下去,雖然有點陡,但真是好下多了,只花了三十多分鐘就回到了巴沙灣谷。
回到下背包處,休息了一會兒,雖然很想在這夢幻的地方住一晚,彼此也都在說:我們不用走得很趕啊,但想到後面的行程,還是提起背包,朝清水溪底出發。走上(812,504)的寬稜,再次把背包放下,原因無他,找路罷了,這寬稜上有個大水池,也蠻乾淨的,在巴沙灣山上就可以看到這池子,看來此地水源也是不虞匱乏的,於是發下妄語:以後迎新露營來這吧!我沿此寬稜往東察看,是否有前人下切的痕跡,而小泝則就近察看是否有好下的地方,花了二十分鐘尋找,沒看到任何前人的路條,看來大家都只是原路來回的爬巴沙灣山,唉,其實由此下溪、上切至牡丹岩,再回到能高安東軍傳統路,時間是差不多的,還可多看個牡丹岩和牡丹池,何樂不為呢?
回去和學弟會合後,沒多久,我的老天,又下起大雨來了!又痛又冷,而小猴有點老氣的臉也增添了一股命運拖磨的悲苦表情,真是太慘了…..過了一會,小泝回來了,說看到一處似乎可行的地方,嗯,上路啦!
小泝在前帶頭,在河谷上升雲霧中方向抓得很準,我們除了在(814,501)出稜分岔處錯下東出分稜,但也及時的回頭,沒走太多冤枉路,這段稜不緩,只有幾段地方覺得還算不錯,不知是獵路遺跡還只是稜上植被扶疏處,覺得記載的獵路應該是繞來繞去,不太可能沿稜直上。


接近溪底時,在窄稜上一小緩坡處,小泝突然叫道:看!牡丹岩!順著手指的方向,我們從樹林空隙中看到,遠處山稜鞍部處矗立著一個石筍,真是好大的一棵石筍哪!隱約還看到有棵樹長在快接近岩頂的地方,牡丹岩真是太神奇了!


最後離溪底只剩幾十公尺高,眼下是個十幾米近垂直的陡坡,沒啥可靠樹木可阻擋滑落,之後清水溪就一觸可及了,不多說什麼,拿出長傘帶架繩拉繩硬下,沒多久,終於踏進了清水溪,但…..怎麼是乾的!?那淙淙溪水聲是哪來的啊?!還有,小泝竟然在此撿到一條頭巾(註),怎麼還有香味?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心中充滿了一堆問號…..
我們下切到剛好的位置(817,495),明天要上溯的乾溪溝即在對岸,這裡是河床伏流的末端,乾河床上巨石磊磊,而下游方向,溪流轉東處,因兩岸山稜相夾而成一小段峭壁峽谷,於是沖積砂石就堆積在這小峽谷之前,與下游高度上產生了一段差距。麻煩的是,伏流就從峽谷處的巨石下竄出,以一小瀑之姿注入峽谷之中,並於其中積聚成一個狹長的清潭,看起來似乎頗深的樣子,我們只能站在巨石上眼睜睜的看著溪水東流,一點也沒辦法下去取水。雖然天陰陰的,但雨好像也下完了,於是由其他人檢柴、整地搭帳,我則往乾溝和上游方向去探詢是否有水源。
乾溪溝還真的是乾溪溝,除了長滿青苔難爬的大石頭外,就只有一堆咬人貓,應該是沒啥希望吧,途中看到兩個懸岩,符合石庇獵寮的條件,但在其底下也沒發現任何人為活動的遺跡,獵路看來是不用指望了,後來回去後再詳看了台大的記錄,原來石庇獵寮是在二十分鐘路程遠的上游處。回到營地,營地是一塊巨石旁的一小片沙地,我拖著疲憊的步伐由此巨石的右側往上游走去,不斷地在巨石間穿梭,走了好久才發現伏流的起點,想說看來今天是沒法洗澡了,回去時走到了巨石的左側,天哪!右岸山壁竟在此滲出泉水,還在此聚積成潭,旁邊還有一個更好的營地!我白費那麼多的力氣去尋找一個離營地十幾米遠的水源!待其餘人看到此處後,也紛紛捶胸頓足,一個好好不用整地離水源又近的營地就在眼前卻沒用,唉,外帳已經搭好,拆掉重搭也是麻煩,就多走幾步陸取水就是了。
溪邊的夜晚是溫暖的,吃飽後,擦去汗漬、塵土的身子,烤著燒不盡的材火,彼此聊著今日所見之美好與驚奇,探勘兩大目標:巴沙灣谷和牡丹岩,現在已完成了一半,明天就要去看牡丹岩了!
學弟都去睡了,只剩我和小泝兩個老人還興致不減地在玩火,最後,我也去睡了,但小泝還意猶未盡地玩下去,只能說精力充沛啊!
註:後來才得知,原來清大早我們幾天也走這路線,頭巾為其一隊員所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zuor 的頭像
    Tzuor

    Tzuor

    Tzu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